多媒体教学从重效应走向重效果

作者:来源:人员机构日期:2010-01-05人气:1815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在学校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教师纷纷开始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然而,当前的多媒体教学的重点主要还在多媒体教学引发的效应上,而不是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上。本期的“热点话题”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重效应、轻效果的误区

  目前学校搞多媒体教学已经蔚然成风,但是主要处于重效应、轻效果的阶段,没有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媒体成为公开课“做秀”的工具

  公开课是校内和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教学经验的主要形式之一,各所学校每学期每个学科至少要搞几次公开课活动。但是曾几何时,公开课演变成为各校显示教学实力、相互攀比摆阔的“做秀”工具:凡是公开课上,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才显得“先进”,否则就是“落伍”。有些地区的评课标准甚至将“是否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公开课评课标准的一项必选内容。

  由于错误地将多媒体作为“做秀”的工具,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教学效果,而是片面地追求使用多媒体教学带来的“眼球”效应,因此多媒体课件虽然花费了教师许多精力,制作精美,显得非常“豪华”,但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却并不大。

2.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许多关于多媒体教学的论文中,论述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依据都来自于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论描述。但是在实际上,多媒体教学取得的效果到底如何呢?笔者曾向多名经常从事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询问:“同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是否真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多数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注意力的集中非常有效,因为多媒体能够生动展现丰富的视频、音频资料,这是普通教学难以达到的。但是据课后测验结果来看,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提高,甚至有些时候反而不如普通课堂教学的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多媒体本身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是许多教师不能正确地运用多媒体,甚至错误地运用了多媒体。

■消除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由于现在有大量的文献对多媒体倍加推崇,甚至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导致教师误认为多媒体是一种“万能媒体”,在多媒体教学上产生了一些误区。

1. 多媒体教学并不适合于所有学科和所有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也不是学科的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对于某些学科教学,运用“黑板+ 粉笔”的教学手段甚至比多媒体教学更加有效。比如一位数学教师曾这样说:“学校尽管给我们装备了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投影机,但是我还是更多地在黑板上教学。黑板是我驰骋的天地,而电脑屏幕却使我捉襟见肘。拿公式推导来说,黑板可以再现公式推导的每个步骤,我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电脑屏幕太小,需要翻来翻去,非常不便。”这位数学教师的观点表明了多媒体教学是有其局限性的。

  多媒体适合通过形象化、直观化能够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的学科教学内容。比如在数学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形象地展示抛物线各参数变化引起的曲线形状变化,能够加深学生对抛物线参数变化的理解。但是如果用多媒体只是来显示“1 + 1 = 2”这样通过黑板也能实现的简单内容,则是“黑板搬家”,没有体现多媒体的特性。

2. 多媒体教学必须适量、适当

  许多教师之所以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感到困惑,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适量、适当的多媒体信息。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呈现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呈现多媒体信息,使课堂“丰富多彩”,其实这是对多媒体技术的误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只有适量的教学信息,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过于丰富或过于贫乏的教学信息,都不利于教学。

  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很容易陷入“信息过量”的误区。过多的信息使得学生应接不暇,导致“信息过载”现象:学生接收了一些信息,但是还没有引起在头脑中的思维加工,后面的大量信息蜂拥而至,反而冲淡了对前面信息的理解,产生“过载”。没有经过深度加工的信息,学生便不能深刻理解,自然也就达不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永远是任何媒体(包括多媒体) 的主人,而不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视听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以掌握驾驭多媒体的技能。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多媒体教学能够从追求多媒体的教学效应,走向追求教学效果。这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标。